古茗的咖啡是什么咖啡
在新茶饮品牌纷纷跨界的浪潮中,古茗作为以“一杯好茶,本真不贵”为理念的头部茶饮品牌,于近年悄然拓展咖啡品类。对于习惯了古茗奶茶、果茶的消费者而言,“古茗的咖啡到底是什么咖啡”成为热议话题——它是传统意义上的精品咖啡,还是带着茶饮基因的创新融合产品?本文将从品类定位、原料工艺、产品矩阵、消费群体等维度,解析古茗咖啡的本质与特色。
古茗咖啡的品类定位:茶饮基因下的“轻咖啡”探索
与星巴克、Manner等传统咖啡品牌不同,古茗入局咖啡赛道的起点并非“做专业咖啡”,而是基于自身茶饮基因的“品类延伸”。作为深耕茶饮市场十余年的品牌,古茗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年轻消费者口味偏好的精准把握——即“拒绝苦涩”“追求清爽”“颜值与口感并重”。古茗咖啡从诞生之初就带着鲜明的“轻咖啡”标签:不强调咖啡的“专业度”,而更注重“易饮性”,通过降低咖啡因刺激、增加风味层次,让咖啡从“功能性饮品”变成“日常解馋选择”。
这种定位体现在产品设计上:古茗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普遍低于传统美式,比如一杯古茗美式咖啡的咖啡因约为80-100mg(传统美式约120-150mg),且极少推出纯黑咖啡单品,反而以奶咖、果咖、特调咖啡为主,通过牛奶、奶油、水果、小料等元素中和咖啡的苦味,让口感更贴近奶茶的“柔和感”。这种“去咖啡化”的处理,本质是将咖啡变成一种“风味载体”,而非独立的饮品品类。
咖啡豆选择与工艺:平衡风味与成本的商业逻辑
咖啡的基础风味由咖啡豆品种、烘焙工艺和萃取方式决定。古茗作为大众消费品牌,在咖啡豆选择上遵循“性价比优先”原则:目前公开信息显示,其咖啡产品主要使用阿拉比卡豆与罗布斯塔豆的拼配豆(阿拉比卡占比约60%-70%),阿拉比卡带来柑橘、坚果的柔和酸香,罗布斯塔则增加醇厚度并降低成本。产地方面未强调单一产区(如埃塞俄比亚、哥伦比亚),而是采用多国拼配(如巴西+越南),以保证风味稳定性和供应链可控性。
烘焙程度上,古茗选择中度烘焙为主——浅度烘焙的酸感可能让不常喝咖啡的人不适,深度烘焙的焦苦味又与“轻咖啡”定位冲突,中度烘焙既能保留咖啡豆的基础香气(如焦糖、巧克力),又能控制苦味,更适配后续添加的奶、糖、水果等配料。萃取工艺则采用标准化的意式浓缩萃取(Espresso),通过高压快速萃取咖啡液,确保每杯咖啡的浓度和风味统一,这也是连锁品牌保证出品效率的常规操作。
核心产品矩阵:从奶咖到果咖的“茶饮化”创新
古茗咖啡的产品创新,本质是“茶饮配方”的咖啡化迁移。其核心产品可分为三大类,每一类都能看到茶饮产品的影子:
奶咖系列:用“厚料”重构咖啡口感
作为古茗咖啡的“基本盘”,奶咖系列直接沿用了茶饮中的“厚乳”“生椰”“芝士奶盖”等成熟小料。厚乳拿铁”使用古茗自研的“双倍浓缩厚乳”(牛奶经低温膜过滤,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提升30%),入口奶香浓郁,咖啡味更像“背景音”;“生椰拿铁”则复刻茶饮中的生椰水+椰乳组合,椰香清甜盖过咖啡的微苦,甚至被消费者调侃“喝起来像椰奶饮料”。这类产品的咖啡与奶的比例约为1:3(传统拿铁约1:2),奶基底的占比更高,进一步弱化咖啡的“存在感”。
果咖系列:水果风味的“咖啡解构”
果咖是古茗咖啡最具“茶饮特色”的创新,直接将茶饮中热门的水果元素嫁接到咖啡中。葡萄冰萃咖啡”用当季巨峰葡萄果肉+葡萄汁打底,加入美式咖啡和冰沙,酸甜的葡萄味完全覆盖咖啡苦味,咖啡因含量仅约50mg,更像“含咖啡的葡萄冰饮”;“油柑美式”则用茶饮爆品“油柑”的酸涩感中和美式的苦,形成“先涩后甜”的层次感,吸引喜欢猎奇口味的年轻消费者。这类产品中,水果的风味占比往往超过咖啡,本质是“水果茶+咖啡”的融合体。
特调系列:小料叠加的“复合体验”
为了区别于其他咖啡品牌,古茗还推出“小料特调咖啡”,将茶饮中常用的珍珠、芋圆、青稞等添加到咖啡中。青稞拿铁”在拿铁中加入煮软的青稞粒,增加咀嚼感;“珍珠美式”则用黑糖珍珠的甜平衡美式的苦,让饮品同时具备“喝”和“嚼”的双重体验。这种“小料思维”让咖啡从“液态饮品”变成“半固体甜品”,进一步降低了饮用门槛。
目标消费群体:年轻茶饮用户的咖啡“入门款”
古茗咖啡的核心消费者并非传统咖啡爱好者,而是其原有茶饮用户的“转化”——即15-30岁的年轻群体,尤其是下沉市场的学生和职场新人。这部分人群的特点是:对咖啡的“功能性需求”(提神)较弱,更看重“社交属性”和“口感体验”;习惯了奶茶的甜腻口感,对纯黑咖啡的苦味接受度低;价格敏感度高,愿意为“新奇特”口味尝试,但不愿为“专业度”付费。
古茗咖啡的产品设计完全围绕这一群体:价格带控制在12-18元(低于星巴克,与瑞幸持平),与一杯奶茶的价格接近;口味上“甜>苦”“香>浓”,甚至推出“0卡糖”选项满足控糖需求;包装延续茶饮的高颜值设计(透明杯身、彩色分层),适配社交媒体传播。对这部分消费者而言,古茗咖啡不是“咖啡替代品”,而是“奶茶的新口味”——就像换一种小料的奶茶,只是恰好加了咖啡。
与传统咖啡品牌的差异:场景、价格与体验的错位竞争
在咖啡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,古茗咖啡的生存逻辑是“错位竞争”,与瑞幸、星巴克形成差异化:
场景上:从“办公/社交”到“即时解馋”
星巴克主打“第三空间”的社交场景,瑞幸聚焦“写字楼办公提神”,而古茗咖啡依托其茶饮门店网络(截至2023年超7000家门店,覆盖三四线城市),更贴近“街头即时消费”场景——消费者买完奶茶顺手带一杯咖啡,或在逛街、上学路上随手购买,场景更“轻量化”,无需刻意“去咖啡店”。
价格上:与茶饮锚定,降低决策成本
古茗咖啡的定价与自家爆款奶茶(如杨枝甘露、生椰拿铁)基本持平(15-18元),消费者在点单时无需额外“为咖啡溢价付费”,决策门槛更低。相比之下,瑞幸虽然低价,但消费者仍会将其视为“咖啡支出”,而古茗咖啡则被归入“日常茶饮预算”,心理接受度更高。
体验上:用“茶饮服务”做咖啡
古茗门店的服务流程、出餐速度、小程序点单系统均沿用茶饮模式,出餐快(平均3-5分钟)、支持小程序预点单、无需排队等待,这与星巴克的“慢体验”、瑞幸的“快取模式”形成差异,更符合年轻消费者“即时满足”的需求。
市场反响与争议:茶饮品牌做咖啡的潜力与挑战
自2022年大规模推出咖啡产品以来,古茗咖啡的市场表现呈现“两极分化”:依托超7000家门店的渠道优势,部分单品(如生椰拿铁、葡萄冰萃咖啡)月销突破百万杯,成为下沉市场的“现象级”咖啡产品;专业咖啡爱好者对其评价偏低,认为“咖啡味淡”“过度甜腻”“缺乏灵魂”,甚至调侃“古茗咖啡的本质是‘加了咖啡的奶茶’”。
这种争议恰恰反映了古茗咖啡的定位成功——它本就不是为专业咖啡用户设计的,而是为“非咖啡用户”提供的“入门选择”。正如茶饮品牌用水果茶让不爱喝茶的人爱上喝茶,古茗咖啡正在用“茶饮化创新”让不爱喝咖啡的人尝试咖啡。未来的挑战在于:如何在“易饮性”和“咖啡风味”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,避免陷入“四不像”的尴尬;随着更多茶饮品牌(喜茶、奈雪)入局咖啡赛道,古茗需要持续推出差异化产品,才能维持竞争力。
古茗咖啡的本质——茶饮品牌的“咖啡平权”实践
说到底,古茗的咖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咖啡”,而是茶饮品牌基于自身供应链、用户洞察和产品创新能力,打造的“茶饮化咖啡”。它用奶茶的逻辑重构咖啡的风味、场景和体验,将咖啡从“小众饮品”变成“大众快消品”,本质是一场“咖啡平权”实践——让原本对咖啡敬而远之的人,也能轻松享受咖啡的风味(哪怕只是微弱的)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不必用专业咖啡的标准苛求它,毕竟,在茶饮品牌的逻辑里,“好喝”永远比“专业”更重要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lxin516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