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8餐饮网 > 资讯 > 正文

星巴克一般开在什么城市

2025-09-27 04:40:19 910 作者:文筱

  作为全球咖啡连锁行业的标杆品牌,星巴克的门店几乎成为城市商业活力的“晴雨表”之一。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区、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,还是年轻群体聚集的文创园区,星巴克的绿色LOGO总能吸引不少消费者的目光。但细心的人会发现,并非所有城市都能频繁见到星巴克的身影——有的城市门店密集如织,有的城市却寥寥无几。星巴克在选址时究竟偏爱哪些城市?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逻辑?   经济活力:核心城市与高收入区域是首选   星巴克的选址逻辑中,“经济基础”是首要考量因素。作为一家定位中高端的咖啡品牌,其目标客群以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、商务人士、年轻群体为主,因此经济发达、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城市往往成为优先布局的对象。从国内市场来看,一线城市(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)无疑是星巴克的“重仓区域”。以上海为例,作为中国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,2023年星巴克在上海的门店数量已超过1000家,不仅是中国门店最多的城市,也是全球范围内星巴克门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。这里的人均GDP、可支配收入均处于全国前列,商业活动频繁,消费能力强,咖啡作为“日常社交货币”的需求旺盛,自然成为星巴克的核心市场。   除了一线城市,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(如杭州、苏州、宁波)也是星巴克的重点布局区域。这些城市依托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带,产业基础雄厚,民营经济活跃,年轻人口持续流入,消费升级趋势明显。以杭州为例,作为新一线城市的“领头羊”,其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,数字经济、互联网产业发达,年轻白领和创业者聚集,星巴克门店数量已突破500家,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。经济活力带来的消费潜力,是星巴克选择城市时的“硬指标”。   人口密度与流量:商业中心与交通枢纽成热点   “有人流的地方就有生意”,这一商业逻辑在星巴克的选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除了城市整体的经济实力,具体区域的人口密度和流量质量同样关键。星巴克的门店往往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商圈、商业综合体、交通枢纽(机场、高铁站、地铁站)等“流量高地”,而这些区域密集的城市,自然更容易见到星巴克的身影。   北京的国贸CBD、上海的陆家嘴、广州的天河路商圈,这些区域不仅是城市的经济中心,更是人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交汇点。以上海陆家嘴为例,不到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,聚集了数百家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,每天有数十万白领通勤,星巴克在这里的门店分布密度高达“步行5分钟可见一家”。交通枢纽也是星巴克的“必争之地”——机场和高铁站作为城市的“门户”,汇聚了大量商务旅客和游客,消费需求集中且即时,因此几乎所有省会城市的机场、高铁站都能看到星巴克的身影。   值得注意的是,星巴克对“流量质量”的要求高于“流量数量”。并非所有人口密集的区域都能吸引星巴克,其更倾向于选择“目标客群集中”的流量场景,比如写字楼密集的商务区(年轻白领多)、高校周边(学生和年轻群体多)、高端住宅区(高收入家庭多)等。这种对“精准流量”的追求,使得星巴克在城市中的门店分布呈现“核心商圈密集、非核心区域稀疏”的特点。   城市发展潜力:新一线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加速布局   随着一线城市市场逐渐饱和,星巴克的扩张重心开始向“有潜力的新兴市场”转移,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新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。这些城市虽然经济总量不及一线城市,但凭借人口规模、经济增速、消费升级等优势,成为星巴克门店增长最快的区域。   新一线城市(如成都、重庆、武汉、西安)是星巴克近年来布局的重点。以成都为例,作为西部中心城市,其2022年GDP突破2万亿元,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,其中15-44岁年轻人口占比超过50%,消费活力旺盛。截至2023年,成都的星巴克门店数量已超过400家,仅次于北上广深和杭州,成为西部门店最多的城市。重庆、武汉等城市的门店数量也在快速增长,背后正是这些城市“经济增速快、人口吸引力强、消费市场扩容”的潜力。   区域中心城市(如沈阳、长沙、郑州、合肥)也被星巴克纳入视野。这些城市虽然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,但作为省域内的“龙头”,能够辐射周边地级市和县域市场,形成“以点带面”的布局。沈阳作为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,其星巴克门店不仅服务本地消费者,还通过高铁网络吸引周边城市的客流;长沙凭借娱乐产业和网红城市属性,年轻游客和消费群体密集,星巴克门店数量已超过部分新一线城市。城市的“区域辐射力”和“发展后劲”,成为星巴克判断是否布局的重要依据。  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:咖啡渗透率高的城市更受青睐   星巴克的选址不仅看“经济数据”,更看“文化氛围”。咖啡作为一种“外来饮品”,其消费需求与当地的生活方式、文化接受度密切相关。咖啡渗透率高、消费文化成熟的城市,更容易成为星巴克的“心头好”。   沿海城市和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,往往是咖啡文化的“先行者”。以上海为例,早在20世纪90年代,随着外资企业的涌入,咖啡就成为商务社交的重要载体,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时,首店就选在了上海南京东路。上海的咖啡门店数量已超过8000家,人均咖啡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,成熟的咖啡消费文化为星巴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类似的还有杭州、苏州等长三角城市,这些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,对“小资生活”的追求强烈,咖啡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,星巴克的门店自然遍地开花。   而在一些内陆城市,随着年轻人口的回流和生活方式的西化,咖啡消费文化也在快速崛起。成都的“慢生活”与咖啡的“休闲属性”高度契合,街头巷尾的咖啡馆成为年轻人社交、办公的场所,星巴克在这里不仅是“卖咖啡”,更是“卖场景”;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近年来“网红经济”带动下,年轻游客和本地年轻人对咖啡的接受度大幅提升,星巴克门店数量年均增长超过20%。消费文化的“土壤”越肥沃,星巴克的“根系”就扎得越深。   政策与商业环境:营商便利度影响门店拓展   除了市场因素,城市的政策支持和商业环境也会影响星巴克的选址决策。一个城市是否“欢迎商业品牌入驻”、商业地产供应是否充足、租金成本是否合理、审批流程是否高效,都会直接影响星巴克的拓展速度。   深圳作为“改革开放的窗口”,营商环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,政府对商业品牌的入驻持开放态度,简化审批流程,为星巴克等连锁品牌提供了便利。数据显示,深圳的星巴克门店从2010年的50家增长到2023年的400多家,年均增速超过15%,背后离不开高效的商业环境支持。城市的商业地产规划也很重要——当一个城市加速建设购物中心、商业步行街、TOD综合体(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)时,星巴克往往会提前与开发商合作,入驻这些“新建流量入口”。杭州的未来科技城、成都的天府新区,这些新兴的城市副中心在规划时就预留了充足的商业配套,星巴克等品牌会随着区域开发同步入驻,抢占先机。   租金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租金虽然高昂,但由于客流量和消费能力强,仍能实现盈利;而一些城市虽然租金低,但消费需求不足,星巴克也不会轻易布局。“租金与收益的平衡”是星巴克在不同城市选址时的重要考量。   星巴克的“城市选择”是多维度的综合决策   从经济活力到人口流量,从发展潜力到消费文化,再到政策环境,星巴克的选址并非单一因素决定,而是多维度的综合考量。经济发达、人口密集、消费能力强、咖啡文化成熟、发展潜力大的城市,更容易成为星巴克的“偏爱之地”。无论是一线城市的“饱和式布局”,新一线城市的“加速扩张”,还是区域中心城市的“辐射性入驻”,星巴克的每一步选址都紧扣“市场需求”和“商业逻辑”。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和消费升级的持续,星巴克的门店可能会向更多三四线城市延伸,但核心逻辑依然是——哪里有“愿意为咖啡买单”的消费者,哪里就会有星巴克的绿色LOGO。

星巴克一般开在什么城市-1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lxin516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申请加盟

创业有危险,投资需小心

资料领取 在线咨询

资料领取

  • 称呼
  • 手机

创业很危险,投资需小心

留言免费获取详细加盟资料

  • 项目很好,请尽快联系我详谈。
  • 请问我所在的地区可以加盟了吗?
  • 留下邮箱,请将多项目详细资料邮件给我。
  • 想了解更多加盟流程,请与我联系!
  • 作为项目代理加盟商能得到哪些支持?
  • 请问投资此项目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?

在线客服

已帮助超过10万

善于为创业新手解决加盟问题,避免无加盟经验落入各类“商业陷阱”

在线咨询